您當前的位置: 網(wǎng)站首頁(yè) > 中醫藥文化
立秋,是秋季的起點(diǎn),卻并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,民間素有所謂“熱在三伏”,其中一伏就是“秋后一伏”。
所以立秋后還有至少“一伏”的酷熱天氣,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。推薦三菜、三茶、三粥~
三菜
冬瓜汆丸子——滋陰潤燥
冬瓜汆丸子是一道很美味,同時(shí)也很適合這個(gè)季節的菜品。丸子中的豬肉本身就具有潤燥的作用;同時(shí),冬瓜很利尿,營(yíng)養豐富,可以彌補因天氣炎熱食欲下降而帶來(lái)的營(yíng)養攝入不足問(wèn)題。
清蒸絲瓜——清香通便
絲瓜適合立秋時(shí)節吃,其中清蒸絲瓜最好!絲瓜的清香味很足,有利尿涼血、解毒通便的作用。清蒸絲瓜做法簡(jiǎn)單,加點(diǎn)肉末和蒜末,稍微蒸一下就熟,淋點(diǎn)海鮮醬油,味道非常好。
美味茄子包——清熱消腫
茄子主要有清熱消腫的功效,非常適合在天氣干燥、暑熱未消的時(shí)候食用。把圓茄子洗凈,縱切、橫切數刀,但不切斷,好像一朵盛開(kāi)的花。在里邊放些豆制品、瘦肉、蔬菜和雞蛋,直接加油鹽調味,上鍋蒸熟。
三茶
太子參茶——潤燥除煩
太子參味甘帶苦,性溫平,有潤燥除煩、益補中氣的功效,主要用于“秋老虎”導致的脾虛、肺虛、口干、乏力等。取太子參8克,沸水沖泡即可。
白蘿卜茶——理氣開(kāi)胃
沒(méi)有食欲的人可以喝點(diǎn)白蘿卜茶。取白蘿卜100克、普通茶葉5克,將茶葉用水沖泡5分鐘后倒入蘿卜汁。此茶有清熱化痰、理氣開(kāi)胃的功效。
橘紅花草茶——潤肺消痰
橘紅有理氣寬中,燥濕化痰的作用。橘紅3-6克、花草茶1包,用開(kāi)水沖泡再放鍋內隔水蒸20分鐘后服用。
三粥
紅豆薏米粥——補血養胃
這段時(shí)間暑氣未消,空氣中濕度又大,從中醫角度來(lái)講容易傷脾胃。此時(shí)可以喝些紅豆薏米粥,不僅可以養顏美容,還有健脾養胃、補血等功效。
二米粥——增加食欲
白天天氣炎熱,不少人食欲不振,這時(shí)可以多喝二米粥,既能補充日常所需營(yíng)養又能保護腸胃。15克薏米和50克大米煮粥,每天早晚喝一碗,能讓腸胃更舒服。
黃芪粥——緩解氣虛
黃芪粥既祛濕又補氣,而且做法簡(jiǎn)單:將黃芪片用清水泡一晚上,然后放米同煮,食用時(shí)將黃芪去掉就行。
立秋后,我們的日常養生也應從“養心”逐漸變?yōu)椤梆B肺”。這可以為冬天減少呼吸系統疾病打好基礎。
那么,養肺應該從何做起呢?下面介紹養肺八法:
1.摩頸法——利咽喉,止咳化痰
站直或坐立,仰頭,頸部伸直,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,直至胸部。雙手交替按摩20次為1遍,可連續做2-3遍。注意,按摩時(shí)拇指與其他四指張開(kāi),虎口對住咽喉部,自頦下向下按搓,可適當用力。
2.搓鼻法——增強鼻的耐寒能力,亦可治傷風(fēng)、鼻塞不通
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后,用拇指外側沿鼻梁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。然后,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,即位于鼻唇溝內,橫平鼻翼外緣中點(diǎn)處,每遍15-20次。如此,每天1-2遍。
3.按穴法——防感冒、防秋燥
一是按摩大椎穴,兩手搓熱后輪流搓大椎即第七頸椎棘突下,可每天早起后搓大椎,較冷時(shí)出門(mén)前也要搓熱大椎,對防止感冒方便又有效。
二是壓揉承漿穴,承漿穴在唇下凹處,以食指用力壓揉,可感覺(jué)口腔內會(huì )涌出分泌液。這種分泌液不僅可以預防秋燥,而且含有可延緩衰老的腮腺素,同時(shí)可使老人面色紅潤。
4.呼吸法——清肺
在室外空氣清新處,兩腳分開(kāi),與肩同寬,兩手掌一上一下相疊,掌心向上,放于臍下3厘米處,兩眼平視前方,全身放松,吸氣于胸中,收腹,再緩緩呼氣,放松,再吸氣、呼氣,如此反復,持續半小時(shí)。
5.拍肺法——護肺
每晚臨睡前,坐在椅子上,上身挺立,兩膝自然分開(kāi),雙手放在大腿上,頭放正,眼微閉,全身放松,吸氣于胸中,同時(shí)抬手,用掌從兩側胸部由上至下輕拍,每次約做10分鐘,最后用手背隨呼吸輕叩背部肺俞穴(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(kāi)1.5寸)20下。
6.大笑法——宣肺
中醫有“常笑宣肺”一說(shuō),大笑能使肺擴張,還可以清除呼吸道“濁氣”。人在開(kāi)懷大笑時(shí),可吸收更多的氧氣,氧氣隨著(zhù)血液行遍全身,讓身體的每個(gè)細胞都充滿(mǎn)活力。
7.飲水法——益肺
一般秋季每天要比其他時(shí)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,也可將暖水倒入杯中,用鼻子對準杯口吸入,每次10分鐘,每日2-3次即可。
8.耐寒鍛煉法——健肺
可嘗試用冷水洗臉、浴鼻。有研究表明,適當的冷水鍛煉對預防傷風(fēng)、感冒、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效果。除了冷水鍛煉外,還可選擇一些有助于提高抗寒鍛煉的有氧運動(dòng)項目,如登山等。